航天科工入股思爾特,智能制造再升級
發布時間:2017年10月26日

思爾特生產車間
近日,廈門思爾特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航天科工智能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擬以現金7243.67萬元認購思爾特3100萬股股份。此次認購完成后,航天科工將持有思爾特34.07%的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
廈門思爾特通過點、線、面升級和結合,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整體解決方案,闖出了一條新路。
航天科工入股思爾特
公告顯示,航天科工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18日,是航天科工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直屬國務院國資委,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目前,航天科工集團下屬已有航天信息、航天通信、航天晨光、航天發展、航天科技、航天長峰、航天電器7家上市公司。
廈門思爾特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主要致力于智能高端裝備制造及數字化工廠解決方案,是國內金屬加工領域智能制造的領先企業。目前擁有廈門、上海、成都三大生產基地,焊接裝備、汽車裝備、機床管理、移載機器人、磨削裝備、噴漆裝德等六大事業部,是abb機器人全球最大價值提供商。
至今,思爾特已累計制造3000多套自動化裝備,客戶包括中聯、徐工、廈工、柳工、忠旺、駿馬、江鈴汽車、長城汽車、通用五菱等知名企業。
思爾特財務數據顯示,公司2015年度營收1.35億元,凈利179.62萬元。根據思爾特公告,此次定增募集的資金,其中不超過2799萬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其余全部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可有效緩解公司營運資金壓力。
對于航天科工來說,此次入股思爾特標志著邁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一步。
據悉,航天科工機器人成立之初,就設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由航天科工三院率先發起成立平臺公司,整合已有資源,布局產業鏈,同步帶動集團內部機器人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第二步,引入內、外部戰略投資,發揮政府股權引導基金、產業投資機構以及集團內部資本力量,整合集團內部成熟資源、完善產業鏈,具備多元化的股權架構;第三步,通過資本運作整合集團外部資源、快速擴充產業鏈,打造航天科工智能機器人產業生態環境,并為公司上市做好準備。
對于廈門思爾特公司來說,此次航天科工的入股,也意味著十余年專注于智能高端裝備制造及數字化工廠解決方案,得到了肯定。
迎來第一個轉折點
思爾特公司成立至今的10多年間,正是機器人技術在中國工業中廣泛應用的起步時期。而外界看來蒸蒸日上的機器人行業其實并不都是一帆風順,拿思爾特的機器人系統集成來說,企業面臨著種種的經營難題,包括技術、市場、人才、競爭等等。這些難題都曾是橫在思爾特發展面前的一座座大山,思爾特人用創新的精神成功實現了一次次的翻越。
廈門思爾特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思爾特產品的發展路線中有三個成功的轉折點,通過點、線、面的升級和結合,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思爾特成立之初,市場對專用焊接設備需求旺盛,思爾特也借此飛速成長,2006年營業收入即達到1200萬元。隨著業務范圍的不斷延伸,工程機械、健身器材、建筑機械等不同行業對焊接設備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采用現有的PLC控制的焊接專機將越來越難以滿足要求,思爾特在前進中思考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一個偶然的機會,思爾特接觸到了工業機器人,成熟的機器人技術不僅可以實現復雜的焊接軌跡和焊接工藝要求,在切割、搬運、裝備等場合也大有用武之地,不僅能夠擺脫現階段的困境,又能為思爾特的發展開辟一片新天地。
2007年,“思爾特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改名為“思爾特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正式走上了機器人系統集成商之路。圍繞機器人應用,思爾特針對國內工業現狀,陸續研發出中厚板焊接、高壓智能尋位、免示教編程、軌跡規劃等一系列技術。產品中的“中厚板機器人焊接系統”獲得“2014年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型材機器人切割生產線”打破了同類設備由國外產品壟斷的局面、“車廂部件機器人焊接系統”實現任意規格工件的自動焊道定位和焊接編程,確立了公司在國內中厚板機器人焊割領域的領先地位。
2008年,思爾特的營業收入達到4800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工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器
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影響中國的各行各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投資拉動政策,這對工程機械等行業起到了快速的拉動作用。在這種利好形勢下,思爾特預計,生產線、數字化車間的需求將會出現爆炸式增長。于是,一邊提高單工作站集成能力,一邊開始研究離散控制技術、重型生產物流技術等,積極布局針對重型工業的數字化生產線。
數字化生產線的研制需要突破一系列難點,除了現場網絡構架、多機協調控制、設備管理、生產信息化等,重型工件的物流輸送難點一直是重中之重。現有物流設備存在精度低、靈活性差、場地占用大等缺陷,無法與機器人工作站配合使用。思爾特成功研制重型有軌自由穿梭物流系統并獲得發明專利授權,能夠實現高自由度、高精度的工件輸送,給重工自動化領域帶來重大變革。此后的負載10噸全方位AGV、激光導引AGV、負載30噸RGV同步等技術進一步拓展了生產線的應用范圍。
至今,多個生產線案例的實施使得思爾特成為重型工業數字化生產線實施的領先者,其中“挖掘機結構件數字化焊接車間”在28780平方米廠房里實現年產1萬套挖掘機主要結構件,“門蓋機器人涂膠生產線”可在3分鐘內自動完成8種工件的生產切換,“鋁合金托盤機器人焊接生產線”用24臺機器人減少工人90名、減少占地70%。
2012年思爾特營業收入突破1.2億元。
由于自2011年開始,工程機械行業持續下滑,這對思爾特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也給思爾特管理團隊敲響了警鐘。原有依靠單一產品線運營的方式有利于集中技術優勢,減少市場營銷費用,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明顯下降,也不利于產品線的延伸發展,企業必須采用多元化經營策略。另一方面,機器人這個新興行業技術人才缺乏、培養周期長,而人才又是系統集成企業的核心力量,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穩定技術團隊。
思爾特在經歷多次嘗試后,確立多事業部齊頭并進的運營模式。各事業部獨立核算,全力發展智能制造的新業務,公司層面協調事業部運行的同時維持對各事業部研發、制造、大項目運作的支持。這種模式不僅有效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穩定了技術團隊,自然淘汰了不利于公司發展的產品線,也新培育出汽車裝備、機床管理、移載機器人、磨削裝備、噴漆裝備等事業部,技術創新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合計為公司貢獻70%以上的營業額。
得益于此,2014年,思爾特營業收入達到1.64億元。
中國制造2025給智能制造行業指出了光明的前景,思爾特也明確了向“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發展目標,但智能制造涉及的深度和廣度遠不是一家企業能夠達成的,必須加深對相關產業的理解、提高解決方案構架能力,在此前提下對產業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才能更好地服務用戶,實現共贏發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思爾特發起成立了“廈門智能制造產業協會”,并擔任會長單位。協會以“服務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服務智能制造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為宗旨,整合智能制造示范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核心器件供應商、研發創新機構等多方資源,將其發展成為海西乃至國內智能制造資源的匯聚點和輻射源,成為廈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引擎、工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器。?